如今的印度,对于乘风破浪出海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来说,可能只能隔着恒河,远远相望。
01中国企业出海印度的故事已暂停
中国科技公司出海印度的故事暂停于2020年7月。这条开辟了几年甚至十几年深深浅浅的航道,就此停摆。6月25日,印度宣布封禁59款中国应用,微信、微博、TikTok等位列其中。而这一纸禁令,也让一众本埋头出海扩张浪潮的科技巨头们,在盛夏中打了个冷颤。
2017年孵化TikTok一直是奔着成为全球平台的目标努力的。在登陆印度市场后,更被印度全国性日报《印度快报》评选为2018年度十大最受欢迎App。而在近几个月里,TikTok却在印度遭到禁用,还有媒体报道称,字节跳动将为此每天正在损失65万美元。
就连老牌的中国互联网巨头,也没有“免死金牌”。7月25日,Wechat(微信)面向印度户发出停服公告,而且印度对中国应用的审查还在继续。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印度将对另外275款中国应用进行安全审查,其中包括腾讯手游PubG(绝地求生)、小米的短视频应用Zili以及阿里巴巴的全球速卖通等。
02中国企业出海印度的原因
外界更是将印度对中国互联网应用软件实施的禁令,视为政治决定。那为什么中国企业都这么喜欢出海去印度了。
在过去几年,一批中国互联网企业前仆后继的涌向印度。有数据显示,2018年,印度排名前100位的应用程序中国,有44款应用程序来自中国,几乎占到了一半。
在押注印度的企业眼中,印度是十年前的中国,将中国市场火热的软件拿来印度,快速复制,果然大火,屡试不爽。这种熟悉的copy,就像很多中国的互联网大佬,当年从硅谷借鉴的一样。
另外,印度有着令科技出海企业们垂涎三尺的人口红利。特别是中国人口红利渐行渐远后,人口结构仍年轻的印度(青壮年人口总数约8亿,劳动力平均年龄27岁)更是炙手可热。据互联网和印度移动协会(IAMAI)的数据,印度整体互联网普及率约在35%左右,互联网人口已经高达5.1亿,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8.5亿。
在印度,约有65%的人群年龄在35岁以下,更为年轻的人口构成意味着,庞大的DAU,无需过分担心的GMV,和无限潜力的付费能力。并且印度离中国较近,管理半径相对容易,以及因为成本低、市场大,从商业经济体量上印度市场很划算。
远川研究所援引AppAnnie 2019年的报告也指出,2016-2018年间,印度应用商店的下载量增加了165%,最受欢迎的应用里,一半来自中国。而且,在印度30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里,18家有中国资本的身影。
用户多,增长又快,印度难道不是遍地是黄金?但现实是,至今似乎还没有一家印度创业者能说清,他们在那个市场里没有赚到钱。
03印度市场值不值得
印度市场值不值得?其实也是近年来创业者们的热门讨论话题。但从“掘金市场”转到该话题上,也表明了出海创业者们内心的摇摆。
白鲸出海合伙人&COO刘武华曾分享过一组数据:印度2018年移动广告年度预算只有30亿美金,对比来看,美国有760亿美金、中国有500亿美金。而在这少之又少的广告预算 1/3 归Facebook,1/3归Google,1/3归其他公司。
“印度市场移动用户每年人均ARPU(每个用户平均收入) 只有8块,实际数据可能比这个还要差。”刘武华说。
ARPU只有8元是什么概念?以被冠以下沉市场代表的电商“拼多多”ARPU作为对比,拼多多今年二季度的平均单客年消费额为1857元。
APUS创始人兼 CEO 李涛也在接受新浪科技专访时表示了相同的观点,李涛表示印度市场本身是一个 ARPU 值 (每用户平均收入)极低的市场,“我们所有人都在赌他们的未来,但是我们在印度市场深耕了 5 年之后,对印度市场有一个特别深刻的认识,就是印度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印度整个互联网发展速度也很快。但是要想改变一个国家整个互联网发展的成熟度,不仅仅是简单建设好基础设施就行,其中还有众多发展要素”。
在李涛看来,决定印度互联网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老百姓的消费能力,第二要素才是通信基础设施。他认为,印度现在的通信基础设施比中国落后很多,其人均消费能力基本上还停留在 500 元每月。“这跟中国比起来差太多,所以当时有一个判断,我们认为印度市场从用户的增长上来说是个很大的市场,但是从商业化上来说,可能在未来 5 年内,都不大可能会成为一个特别主要的市场。”
此外,印度市场虽然用户很多,流量也是存在的,但是流量价值极低。李涛表示,从获客成本来看,在美国获客,人均用户的成本约 2 美元,但是在印度,人均只需要 2 分钱。“印度的用户量虽然很大,但是并不能够真正对商业贡献很多,换句话来说就是,它的商业回报贡献率太低。”就连曾担任过六间房产品总监的朱冬也表示“想在印度赚钱太难了。”
04出海40年,中国企业的U盘式生存法则
那么印度封禁中国以后,中国的企业究竟该何去何从了?在此次的印度封禁风暴中,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出海创业者似乎都练就了一身“U盘式生产”的本领。
这批出海企业家之所以能如此迅速调转“船头”,或许在于他们已经摸清了一套出海的创业模板——一套从设计,到落地的本地化工具包。
这套理想的出海模板里,有前期市场的调研、项目的设计、语言交流的工具、供应链等基础设施的了解、法律/当地国情的认知等。就像U盘一样,里面装了这套工具和模板,到了哪个市场,按照基础本地化,再做个性差异化。如今的出海企业们,俨然已是“U盘”型企业。
8月初,据投中网消息显示,其在杭州与一家跨境电商从业者交流中得知,这家公司2019年才成立,不到一年时间里,已成功拿下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市场,用户过千万。2019年在成立不久后,这家跨境电商的创始人就对外表示,2020年公司的目标是开拓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接着则是菲律宾和中国台湾。
在这过程里,他们有着中国成熟的供应链,便宜的货品,复制拼多多的社交电商的模式,很快就能在当地冷启动,且流行开来。
而实际上,这样的企业在这些年里层出不穷。根据白鲸出海的数据,中国目前有7400多家出海企业。白鲸出海的COO刘武华认为,2016年以来,中国出海企业频率加快,内容、社交、服务、游戏、短视频、直播、电商等出海形式层出不穷,遍地开花。
而印度以外,东南亚也是中国出海企业绕不开的市场。有很多的企业家们都表示看好东南亚市场。
而除了东南亚之外,一些出海的创业者还认为日韩、中东也是比较好的选择,尤其今年亚洲应对疫情比较好,所以亚洲市场会比较稳定,从他们的数据来看,日韩的付费情况都相对更好。
总而言之,印度的封禁、美国的“阻断”,并没有改变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没有打断他们的出海规划。就好像Club Factory的李嘉伦说的这句话一样“对出海企业来说,光荣的荆棘路,总要人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