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行业,“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是一个永恒命题。这句话似乎可以是任何投资能力的总结。不管是识人还是识赛道,只要找到了“确定性”,通常就意味着掌握了投资的精髓,高命中高回报自然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
作为VC/PE,牢牢秉持在不确定性寻找确定性的能力是安身立命的法宝。特别是当黑天鹅来袭,内外环境波诡云谲,唯有确定性,才能实现良好的投资闭环——在不确定性行业中选择确定性行业,在不确定性项目中选择确定性项目,以顺利完成GP增值退出,为LP返还超额回报。
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之下,不可否认,在分化加剧的行业环境中,大部分中小机构都或大或小地面临着来自头部机构的竞争挤压。这种残酷的挑战虽然代表着某种不确定性,但有一种确定性是——中小机构也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可用来匹敌一线基金,以立足整个投资市场。并且,越是长周期的资金,越会配置给头部机构,而越是优秀的管理机构,越容易拿到长周期低成本的资金。
尤其是在平台型GP的出现之后这种情况更加的明显,并使得LP、GP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本质上的改变。一方面,对中小型机构投资人来说,它们的需求仍旧是以投资驱动为主,变化不大。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规模日益庞大的大型、超大型机构来说,投资需求已经出现明显变化。伴随着这些大型机构投资人自身的不断成熟以及投资压力的不断上升,这些机构的CIO们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投得好不单单意味着所投产品的回报高,还意味着投资规模要跟上,如何平衡二者变得日益困难。
而对于产品驱动型的投资机构而言,牺牲后者保前者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于面临日益增加的资产配置压力下的大型超大型机构的CIO们来说,投出去逐渐成了更大的王道。为此,他们不得不接受日渐降低的产品投资收益,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更灵活、更全面的投资模式。“全方位、一站式服务”逐渐成为这个市场上大型LP对GP的核心诉求。在GP一端,能够更好地满足这些大LP需求的,一定是平台型管理机构。
在这一视角下,LP对GP的筛选和评价,不再只是围绕特定产品回报的几个评价指标,而是变成了更复杂和系统的考量。双方的关系从“LP®产品®GP”逐步变为“LP®GP®产品”,进而变为“LP®GP组合®产品组合”,从中衍生出LP对GP组合的系统性管理和持续优化,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LP对产品组合的优化。可以说,对于当代大型、超大型机构投资人来说,没有对GP组合的优化,优化产品组合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犹如沙滩上建高楼,楼越高,风险越大。
并且由于目前“一九效应”引发的市场不确定性正在愈演愈烈。不仅影响了募投两端,更是直接影响了创业环境。一方面,头部机构募资规模越来越大,投资半径显著拉长,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原本的投资格局;另一方面,当资金、资源越来越向头部项目集中,创投领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内卷”现象。
而目前在市场上GP的核心诉求是不断把AUM做大,衍生的诉求是穿越行业周期,即在行业或自身发展的低谷阶段寻求核心LP的鼎力支持,平复行业周期带来的发展风险。但LP的核心诉求是要实现资产配置目标,在这个前提下,需要跟少量的大GP建立机构化的关系,从GP处获得多样化的好产品,实现一站式的服务,并且还尽可能获得跟投、共投等机会,完成资产配置需求。两者目标的不同也夹击着市场的动荡。
而与此同时,过去的一年里,由于市场上的“热钱”清退,“钱荒”遇上新冠,就注定了2020年是VC/PE行业最困难的一年。按照投资的生态体系,相较于GP,有着出资决策权的LP地位显然更高一筹,他们往往被GP们暧昧地尊称为“金主爸爸”。
但在实际中,LP的地位可能并不如想象中高大。特别当政府引导基金逐渐成为市场供给子弹的主力军,平衡基金盈利性与产业引导性成为了引导基金LP常常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且,近两年,LP越来越强化直投与跟投,这意味着与GP一样,LP也普遍面临着投资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
另外,据CVSource投中数据,2020年前11月LP投资基金数量较2019全年相比几近腰斩。从2018-2020年前11月新成立基金背后LP的数量占比情况来看,2020年各类LP数量占比为近三年最低。LP数量的减少同时也给GP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所以对于目前市场上的lp和gp来说,它们都处于新旧周期的更换阶段,我们谁也无法预测新的周期何时会到来。但是投资行业“内卷化”,市场的疯狂时刻还在继续,“狂欢”之下,又有多少GP和LP将会消失在黎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