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百信银行发布《数字普惠 乐享生活—2021年ESG报告》,首次披露该行在推动ESG可持续发展、开展数字普惠金融、践行绿色低碳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实践成果。
自成立之初,百信银行就确立了“为百姓理财,为大众融资,依托智能科技,发展普惠金融”的战略定位,致力于为最广泛人群带来平等、便捷、安全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
开业四年以来,百信银行持续强化在环境、社会和治理等方面的创新举措, ESG已经成为百信银行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指引和战略框架。
在国家“双碳”目标指引下,百信银行将发展绿色金融提升至战略高度,积极配合人民银行成功落地北京市首笔“京绿通Ⅱ”绿色金融专项再贴现产品,在北京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入选新华社瞭望智库“实践绿色金融示范案例”。
此外,百信银行将2021年作为碳中和行动的基线年,多措并举,努力做好自身碳减排工作,2021年全行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为1823.29吨二氧化碳当量,主要排放来自用电,占比超过99%。
每个收入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0.61吨/百万元。百信银行在报告中提到,将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争取早日实现碳中和。
6月14日,百信银行更是向中国再生资源公司成功发放首笔数字人民币票据贴现资金2700余万元,用于支持资源再生行业稳健发展,实现数字人民币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
百信银行此次创新性地将数字人民币与票据贴现产品“百票贴”融合对接,精准锁定绿色企业,结合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智能合约”的特点,可以有效追踪或控制资金流向与使用途径,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据该行票据负责人郑超介绍,百票贴产品聚焦服务“三小一短”票据客群。截至2021年末,累计向超过4000户企业提供近16万笔资金秒级融通服务,其中小微企业占比达到92.3%。
据了解,此次应用是业内首个“数字人民币+票据贴现+绿色金融”的创新案例,打开了百万亿级票据业务应用场景。
该项目负责人王斌表示:“数字人民币为我们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新思路、新机遇。未来,我们还将基于企业供应链打造更丰富的数字人民币应用生态,希望能够惠及更多中小微企业,助力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此外,百信的社会责任感也是一流,科技是百信银行的基因。开业四年以来,百信银行将科技和普惠金融有效结合,进行了一场数字普惠金融的低调实验,现已实现规模、效益和质量均衡发展。
截至目前,百信银行服务用户超过6900万,覆盖全国800多个县市,客群60%以上是三线以下城市的低收入群体,其中首次获得银行信贷服务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比42%。百信银行用实践证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模式是可持续的,同时也展现了数字化带来的能量和魅力。
为满足更多客户的金融需求,百信银行依靠金融科技实力打造了“养殖贷”“百票贴”等创新产品,帮助小微企业发展增质提效。其中,“百票贴” 产品累计为3500多户企业提供贴现超400亿元,其中90%以上为小微企业,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
而在近日,为响应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和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对创新性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百信银行在小微金融产品“百兴贷”的基础上,又快速推出了科创贷专项产品,全力服务“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并于近期成功向北京市某高新企业发放贷款,落地了首笔纯线上、纯信用科创贷产品。
虽然百信的绿色和社会责任做的很好,但是他的企业治理可能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它的财报当中。
近期,中信百信银行披露了2022年一季度业绩数据。数据显示,百信银行2022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18亿元,净利润1.58亿元,为去年全年总利润的60%。
截至2022年3月末,百信银行贷款总额646.74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9.9亿元,不良贷款率1.53%。此外,2022年一季度,百信银行信用资产减值损失为4.5亿元,占当期营收的49%,占当期营业总支出的63%。但是,这看似靓丽的一季报可能是百信银行对过去几年的财务数据进行“美化”的结果。
百信银行披露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总用户6911万户,其中价值用户841万户。百信银行没有解释何为“价值”用户,如果这里指的是“贡献收入/业绩”的用户的话,则百信银行6911万注册用户,其转化率约为12%。
从业绩看,2019年-2021年,百信银行营业收入分别为23.90亿元、17.23亿元、29.98亿元,营收波动性较大;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976万元、-3.88亿元、2.6亿元。对于2020年营收下滑、净利润大幅亏损,百信银行的解释是“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加大了拨备计提;另外响应国家号召,支持稳企业保就业,贷款价格主动下调”导致。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百信银行的主要贷款业务并不是小微企业贷款和公司贷款,而是个人消费贷款。百信银行2020年企业贷款余额约20亿元,而个人消费贷款高达396亿元,为企业贷款的近20倍。百信银行在2020年年报中亦表示,其聚焦自营消费信贷,推出了面向年轻个人用户的信贷服务品牌“好会花”,2020年自营消费信贷累计放款较2019年增长12倍,新增信用用户较2019年增长45倍。
考虑到2020年的信贷环境及百信银行财务数据,百信银行2020年亏损的主要原因应是消费信贷的过快扩张引发的坏账水平升高导致。
百信银行表示,其一直聚焦自营消费信贷,还推出了面向年轻个人用户的信贷服务品牌“好会花”,以致2020年自营消费信贷累计放款较2019年增长12倍,新增信用用户较2019年增长45倍。
由此也不难解释,在2020年整体信贷环境下行背景下,百信银行过快大规模扩张,势必会助推其坏账水平不断攀升。百信银行在2020年高达8.03亿元不良贷款和14.92亿元逾期贷款数据,就是其资产质量表现欠佳的佐证。
然而,更值得惊讶的是,本该“降降火”的个人消费贷业务,百信银行在2021年继续选择扩张。2021年财报显示,其个人消费贷款从2020年的396亿元,激增到约532亿元,同比增长34.34%。
这便意味着,百信银行个人消费贷业务会产生高居不下的逾期贷款,势必导致其产生信用风险,从而导致资本充足率承压大,影响盈利能力,产生恶性循环。
事实上,关注近几年百信银行不良贷款进行核销与清收,处于低位徘徊的数据正好吻合了这一点。根据联合资信评级报告数据显示,百信银行2019年对不良贷款进行核销与清收,规模分别为10.07亿元与0.74亿元;2020年与2021年核销规模分别为11.44亿元与11.55亿元,现金清收规模分别为0.24亿元与0.18亿元。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19家民营银行净利润合计为136.32亿元,平均值为7.17亿元。百信银行净利2.63亿元,显然远低于平均水平。而横向与同行对比,百信银行的盈利能力更是逊色不少。
同赛道的微众银行2021年年报显示,净利润为68.84亿元,同比增长38.87%;网商银行净利润为20.9亿元,同比增长62.52%。可见,在同类型可比银行中,百信银行的业绩处于靠后地位,如果一旦它的财务报表暴雷,对于百信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不确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