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出了一份不算难看的财报后,唯品会翻车了。
北京时间8月19日,折扣零售电商唯品会(vip.com,NYSE:VIPS)披露了其未经审计的2020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财报数据显示,唯品会第二季度净营收达241亿人民币(约合34亿美元),同比增长6.0%,GMV突破384亿人民币,活跃用户同比增长17%。至此,唯品会已经保持了31个季度盈利。
但是,尽管这是唯品会连续31个季度实现盈利,且净利润超出市场预期,但这一增速明显落后于头部的电商平台。以京东为例,二季度增速高达33.8%,创下公司近10个季度以来新高;拼多多的净收入增速则一直保持三位数的增长。
同样,资本市场也不买账。在发布财报后,唯品会股价出现了“暴跌”——截至美东时间8月19日收盘,唯品会市值为从超160亿美元跌到了129.5亿美元,盘后股价为19.26美元,跌19.45%。换言之,一夜之间,唯品会市值蒸发了211亿人民币。
01
唯品会市值蒸发了211亿人民币的原因
市场上有声音认为,唯品会股价暴跌的原因或与其CFO杨东皓辞职有关。对于杨东皓的离开,唯品会方面回应称,杨东皓因个人原因,将于11月离职,但此后他将以公司董事的身份继续为唯品会服务。但是截至目前,唯品会尚未对外披露新的CFO人选,仅对外表示已开始新CFO的调查程序。
据公开资料显示,自2011年起,杨东皓开始担任唯品会CFO一职,经历了唯品会上市、与京东腾讯联盟、收购杉杉集团等重要时刻。任职期间,杨东皓曾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并向媒体传递唯品会的业务方向及业务重心相关信息。
而比杨东皓的离职对股价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唯品会对三季度的业绩估计持悲观态度,公司的业绩指引称三季度营收区间为206亿元至216亿元,同比增长5%至10%,这一数值低于分析师的预期。
并且在今年疫情的冲击之下,唯品会也深受其害,其2020年第一季度的业绩表现尤其低迷,一季度净营收188亿元,同比下降11.7%,利润下降21%,同比双位数出现下滑。但当时的唯品会非常乐观,服饰需求的回暖是很明显的。
对于第二季度业绩的逆势增长,唯品会董事长兼CEO沈亚解释,“疫情之后,整个行业的库存加大,供应商也愿意给出更好的货品和更低的折扣。这个红利最起码到今年年底,我们确实看到货品巨大。”
值得一提的是8月14日,高瓴资本正在从唯品会的股东阵营中有序撤出。
02
唯品会还能赚多久的钱
唯品会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专门做女性品牌服装“特卖”的电商平台,主营业务为互联网在线销售品牌折扣商品,涵盖名品服饰鞋包、美妆、生活等全品类。
创办起因也很有意思,一天清晨,洪晓波偶然发现妻子在法国折扣网站VP抢购名牌折扣包,便想能不能在中国也复制一个?就这样,五个联合创始人共同出资3000万元人民币作为资本金,唯品会的前身由此诞生。
后经策略调整,唯品会摒弃了法国VP的奢侈品折扣模式,转而做“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红红火火的发展了起来,仅用短短三年,唯品会就踏上了上市之路。
但好景不长,随之而来的是好几年的“跌跌不休”。而近几年,随着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唯品会也不断受到电商巨头的挤压,尽管唯品会不断尝试拓展新业务,甚至意图打造一个以“电商、金融、物流”为支撑的三驾马车架构,还是收效甚微,最低甚至一度跌破6美元。
自2016年~2018年,唯品会曾经经历过毛利润率下降的曲折,从那时起,唯品会的管理层就重拾了通过降本增效来维持高毛利的动作。2019年Q4,因为终止了自营品骏快递配送业务而选择委托顺丰,唯品会又节省了一大笔运营成本,彼时其毛利润率达到了24%,几乎为三年来最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唯品会却多次迎来大涨。3月5日,唯品会披露2019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受此刺激3月6日股价逆势暴涨,当日股价上涨26.98%报16.66美元/股,且市值超过100亿元,达到111.46亿美元,重回百亿美元俱乐部。不过2020年Q2的财报数据也都显示,维品会一切都为利润让步的路线还没有变。
该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唯品会的总运营费用从去年同期的42亿元人民币下降到38亿元人民币(5.4亿美元),费用占总净收入的百分比也从上年同期的18.5%下降到15.8%。
其中,履约费用从上年同期的22亿元人民币下降到17亿元人民币,占比从上年同期的9.7%下降到7.0%。一同下降的还有技术和内容方面的支出,从上年同期的4.2223亿元人民币下降到3.054亿元人民币,占比从上年同期的1.9%下降到1.3%。
而意料之中,活跃在电视剧、综艺植入和直播平台的唯品会,该季度营销费用有所提高,从去年同期的8.776亿元人民币提高到了10亿元人民币。一般管理费用也从去年同期的7.063亿元人民币提高到8亿元人民币。
虽然一系列降本增效使得其营收和获得了增长,活跃客户数量也同比增长了17%(从去年同期的3310万增至该季度3880万);复购客户占活跃客户总数的百分比也从去年的87%上升到了90%,但是,用户数量的增速却还没有真正恢复元气,反而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
另外,其核心业务“大牌特卖”因同行的竞争正逐渐失去吸引力,以低价刺激用户的单一模式只会挤压自身的利润空间。在强势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之下,以低价招揽来的用户总会被另一个平台的低价招牌吸引而去,用户粘度有待考察。怎样在电商行业竞争愈演愈烈的环境下留住老用户、拉来新用户,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