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已有20个期货品种涨幅超过20%,其中10个品种涨幅超过30%,分别是苯乙烯、玻璃、热卷、螺纹钢、铁矿石、动力煤、原油、PVC和沪铝。而在多重因素作用下,近期各类大宗价格快速上行。
据悉,自今年4月以来,随着铝和铜等工业金属不断创历史新高,大宗商品迎来了今年以来的第二轮快速上涨。今年大宗商品涨价的逻辑和去年有明显的区别:去年主要是美元流动性宽松和供给受疫情冲击导致的,而今年商品涨价的逻辑要从供需错配出发,所以涨价趋势是分化的,在需求逐步复苏的背景下,那些供给端产能利用率较高叠加新增产能难以短时间内投放的品种涨价持续性更强,比如:铜、铝等工业金属等。
具体来看,今年本轮大宗商品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在经济持续复苏过程中生产持续扩张带来上游原材料、原油等需求。二是上文所提到的在疫情冲击下,供给端收缩,中短期形成供需缺口,持续提振大宗商品价格。此外,原油价格还受到欧佩克的减增产计划影响,部分大宗商品还受到美国地产后周期等因素影响。
招商证券最新研报也表示相同的观点,目前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行,截至目前南华工业品综合价格指数达到1944.47,创2004年以来的新高。而此数据的上行是全球主要央行持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大宗商品价格的结果,另一方面疫情之后全球经济从深度衰退中修复,生产扩张提升对大宗商品的需求,此外大宗商品本身兼具的金融属性带来短期的炒作,也将涨价效应进一步放大。
卓创分析师李晓娟认为,由于政策面对市场影响较大,新的钢铁产能置换方案出台,市场对于供应面减少的预期较强,且矿石方面受政策驱动较大,原料对于成品也形成了较大的带动。此外市场心态看,目前市场既恐高又对后市预期积极看涨。在整体宏观环境通货膨胀预期影响下,建筑钢材市场积极拉涨。
据称,五一节后螺纹钢市场价格强势上涨,全国市场普遍涨幅达到250-400元/吨。而目前现货市场价格又比上周六上涨300-500元/吨,预计今现货市场普遍触及六千元大关。而对于铁矿石近期强势行情,金联创分析师徐翠云认为,5月6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无限期暂停中澳战略经济对话框架下的所有合作。消息一出,焦煤、焦炭、铁矿石几乎全线大幅拉涨。
同时,近期印度疫情持续恶化,市场担心印度铁矿石出口会受影响,进而降低中国铁矿石到港量。但在钢厂高利润的背景下,低品矿消化起来很慢。即使短期印度疫情影响了印度矿的出口量,对中国铁矿供应也不会有太明显的影响。此外,5月份开门红,钢材价格相比4月底,又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拉涨现象。只要钢厂不大范围的高炉减产,对铁矿的需求就很强劲。
而回顾历史。过去几轮需求拉动的大宗商品牛市见顶后通常呈现倒V型走势。在商品价格冲高的时候通常也预示着股价的见顶,见顶后会迅速回落,这主要是由于历史上大宗商品的牛市通常是需求扩张拉动的,如2002-2008年全球经济繁荣带来的需求向上,2009-2011年中国4万亿投放拉动需求,以及2016-2018年特朗普减税和中国地产投资上行带来的需求。而供给端来看通常是产能过剩的,或者产能上行的速度较快,一旦需求下来,价格会快速下跌。那么,今年这种疯狂涨势还会持续多久呢?
星石投资指出本次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横盘的概率较大,意味着企业盈利持续性较强。粤开证券表示,当前海外疫情形势仍较严峻,供需缺口仍存,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仍会持续,但斜率放缓,市场预期逐步消化。
5月7日,高盛发布也研报,表示继续看多大宗商品市场,尤其建议投资者继续做多铜、铝、原油和天然气。高盛表示,大宗商品通常不会直线上涨,除非处于需求被破坏的极端时刻,而在这种时刻,价格可能会爆炸式上升。
高盛认为,尽管对美国经济增长见顶的担忧仍在,但大宗商品的表现依然强势,且远超其他风险资产,这强化了他们对做多大宗商品的呼吁,并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大回报,并预计彭博大宗商品宽基指数(BCOM)在未来12个月内的回报率将达到6.8%。
对于具体商品,高盛表示,目前虽然只有玉米、钢铁和木材的价格上涨过于迅速,但其他大多数大宗商品都存在供需缺口,这都会导致价格上涨。但目前,这些商品存在一个“巩固期”,在此期间供需都会根据更高的价格进行调整。
此前,BCOM的五个子行业都有所上涨,在4月表现强劲。其中农业板块上涨14%,玉米和豆类尤为突出;工业金属板块上涨9%。在此基础上,BCOM今年以来上涨17%,并创下历史新高。高盛还表示,鸽派的美联储、新兴市场的强劲以及全球通胀,加强了大宗商品和美元的负反馈循环,这也让再通胀交易——做多大宗商品、做空美债和美元成为了可能。
另外,国金证券指出,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第二轮上涨如期而至,但很有可能这是商品的最后一次普涨。今年以来市场对商品涨价的持续性担忧基本没有停止过,但我们此前一直在强调商品涨价或持续到二季度甚至三季度。国金证券之所以倾向于大宗商品或处在最后一轮上涨阶段,核心的原因在于后续供给端或均面临一定的压力,此外通胀压力之下央行特别是美联储政策的边际收缩同样会对商品涨价趋势造成负面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