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东最新的2020年全年财报上来看,京东交出了一份比较优秀的成绩单,不过财报公布之后,市场好像不买账,3月12日,京东美股收于84.02美元,下跌6.65%,市值反而是大跌了2千亿。
据相关消息显示已读北京时间3月11日,京东集团(纳斯达克股票代码:JD;港交所股票代号:9618)发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和全年业绩,主要核心业绩指标均超出市场预期。
数据显示:京东2020Q4营收224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707亿元增长31.4%。其中,第四季度的商品收入约1922亿元,同比增长28%;服务收入约321亿元,同比增长53%,服务收入占整体营收的比例增至14%。
2020年京东全年净收入为7,458亿元人民币(约1,143亿美元),其中净服务收入为939亿元人民币(约144亿美元)。2019年同期为36亿元;Non-GAAP下2020Q4的净利润为24亿元,2019年同期为8亿元。
在业务数据方面截至2019年12月31日,京东年度活跃用户数增长至4.719亿,单季净增超过3000万,全年净增近1.1亿活跃用户。其中,超过80%的新增活跃用户来自于下沉市场。这也意味着京东在下沉市场的布局有所成效。
与此同时,凭借优质的商品与服务,截止今年3月份,京东电脑数码专卖店门店数更是达847家,覆盖了全国645个区县,进一步将潮流的数码科技产品、沉浸式的购物体验带给了城镇人民的同时,更是增加了当地老百姓的就业岗位,提振了区域的经济活力。
那么为什么在财报如此超预期之时,京东基本面与市场表现相背离?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对于京东的基本面和市场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对于基本面、市场面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第一行业业绩变化对于市场表现的重要性,第二根据业绩预测进行策略判断的正确率。所以基本面和市场面的一致性较高和较低的行业对于一个分析一个公司来讲都很重要。
对于一致性较高的行业,分析业绩增速变化肯定是首要前提,但是研究非基本面因素仍然不可或缺。而对于一致性不高的品种,并不否认基本面因素的重要性,主要问题可能在于基本面难以研究或者市场表现受非基本面因素的影响较大。而京东就属于这一类问题。
如果就单独京东的财务报表来看,还是比较优秀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拆分细看京东的财报我们会发现很多的问题。
比如说京东的利润问题,虽然在新的财报中京东的利润大涨3倍,但是493.4亿中只有123亿是经营利润,剩下的300多亿是来自股权投资的收益,而股权投资的收益这项主要利润与主营业务无关,虽然说如果目前京东物流成功上市,会进一步增厚京东的净利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利润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注意到的京东财报的另外一点是,在京东新公布的财报中2243亿的营收中第四季度中经营利润仅仅才不到6亿,而且增速只有13%,远远低于营收增速,这也就是说京东可能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状况。这就是京东市值大跌的关键。
京东本质上是一家零售商,但为了提高盈利能力和市场想象空间,逐渐向平台业务转型,不断扩大平台业务边界,但是京东虽然做了平台,但是自营依然是营收主力军,平台并没有对于京东提高盈利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如果平台做得好的话,自营收入不会成为主力,毕竟自营收入远远低于平台。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和阿里相比,与京东的平台占比利润率相比,阿里的利润率高达70%,而京东的利润率却常年低于5%。
阿里的利润来源是平台上商家贡献的广告费用跟抽点,通俗一点来说阿里赚的钱其实是从商家口袋里面掏出来的,最终由消费者自己来承担,这样的情况下阿里赚的越多,利润率越高。
但是京东与阿里的平台模式不同,京东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投入“补贴”换取平台业务更大的发展,而这个策略的背后带来了的就是京东成本的提升,不断地烧钱。京东意在牺牲短期利润换取业绩的长期增长。
另外,京东市场面的下跌与市场紧密相连,全球股市最近动荡,很多公司在去年市值涨得太高了,所以市值都在回落,这个是外部环境造成的。